智慧機場就是采取信息科技手段,采集和處理信息,實現業務自動化、服務個性化、功能人性化、管理流程化、流程順暢化的模式創新的過程。如今,無論是機場建設,還是機場改造,隨處可見“智慧”的“芳蹤”。 對于自助值機和自助托運行李終端機,大家并不陌生,國內一些大型機場已投入使用。首都機場長期致力于旅客全流程自助通關的研究,已相繼投用了自助值機終端機、自助托運行李終端機、旅客安檢自助分流設備和自助登機設備。 在未來的智慧機場里,像這樣的自助設備將有很多,使用范圍也更廣,從而大大減少旅客在人工值機柜臺前排長隊的現象。而在使用自助值機終端機打印的登機牌上,還會提示旅客現在去哪條通道過安檢最省時。
智慧機場建立在三網融合基礎上的,能夠實現云計算、數據交換與信息安全的,應用于仿真規劃設計、運行監督管理、流程整合優化與商業旅行服務等方面,且遵守行業監管框架與運行管理規則的數字化平臺,其在應用領域至少有四個層面的含義:
第一是模型仿真。這種智慧,是我們在機場規劃與建設過程中最為缺乏的。首先,這種仿真,可以前移到機場的選址環節。眾所周知,機場選址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氣候條件,如果我們能夠獲取某個地域的歷史氣象數據,就完全可能運用仿真平臺,來一場空管運行的模擬,從而確定該地域的氣象條件對未來機場運行的影響,為決策者提供更為可信的決策依據。其次是機場的整體設計,包括航站樓、貨站、飛行區等,使得我們在基礎設施建設,以及對其運行保障能力預測方面更為精確。最后,則是航站樓內的布局與投入使用時的預演,這為完善新設施的啟用方案奠定了基礎。
第二是運行管理。一個典型的事例,就是民航局下發的機場保障標準的執行,在具體的實施環節,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,就是無法采集原始數據。譬如,對于作業時間的參考,究竟是航班落地時間,還是輪擋時間,或是開艙門時間,都存在著這個時間如何能夠被實時、準確采集的問題。因此,智慧機場在運行管理方面的最直接應用就是如何利用物聯網、互聯網,以及智能讀取等技術,有效實現機場運行過程中人員身份識別、作業時間與地點數據自動采集、運行線路監測與規則監控,甚至包括機位分配、資源配置與優化等。當然,在機場安全管理方面,智能技術也應該是大有所為,如機場圍界的智能監控、飛行區交通秩序管理、飛行區外來物的智能監控、作業現場的智能監管等。
第三是流程優化。根據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大數據應用調查報告,被調查企業在大數據技術方面的應用主要是優化流程、提升運行效率。從全民航運行效率提升的角度看,這應該是機場智慧化發展的重點。建立在“智慧機場”基礎上的流程優化,就是通過對現場作業人員標準規范、設備設施的運行軌跡、性能狀態,以及服務對象的行為習慣等數據的采集與分析,對現場運行、設備設施配置、功能布局等進行動態調整與優化。如通過對跑道、聯絡道、滑行道、飛機滑行、特種車輛運行線路、區域劃分等等數據的整理與分析,實現跑滑優化,達到提高飛行區運行效率的目的;而通過對旅客行走線路、問詢情況等數據的整理與分析,實現對機場航站樓標志標識的重設、柜臺分布與商業布局等的優化。
第四是服務體驗。這恐怕是眼下各機場最感興趣的話題,即希望通過對旅客消費行為與習慣的觀察,借助社交工具、互聯網平臺與電子商務等手段,促進機場商業開發或是獲取更多的非航收益。譬如,直接對機場零售、免稅業務實施電子化,借助第三方支付與物流服務,開發機場的電商服務。
因此,立足于機場管理機構身份的智慧機場建設,其核心應該是平臺的建設,是一個集機場運行管理、安全監控與商業服務于一體的數字化與智能化平臺。基于這個數字化平臺實現的數據挖掘與商業智能,才可能產生有利于機場運行管理水平提升,或客戶服務體驗的語言與行業行為解決方案。
滇公網安備 53010302000438號
滇ICP備17008681號-1